日前,河南省委机关刊物《河南工作》2024年第10期刊发许昌“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验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深化绿色低碳转型》。以下为文章全文。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深化绿色低碳转型
中共许昌市委
近年来,许昌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着重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建设有机契合,围绕“1基地3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园、魏都区静脉产业园),着力构建“六链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大典型示范”,2023年成为全国首批3个“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
抓好战略谋划设计,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把握机遇,擘画循环发展蓝图。
许昌市紧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无废城市”建设窗口期,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向“低污染、高收益”转变,制定《许昌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规划(2021-2025)》《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实施方案》和10个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建成一批超百亿、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名优产品总产值超1000亿元,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品牌数量与效益全省领先。
二是科学谋划,系统布局产业集群。
按照中央提出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大周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础,布局再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襄城县煤化工产业基础,布局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在魏都区规划建设固废转运物流、固废处理及再生资源利用等片区,布局许昌市静脉产业园,形成了“1基地3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覆盖较广的回收体系、独具特色的产业形态、基础良好的创新生态。
三是强化创新,提升产业核心能力。
许昌市建有国家级的研发平台10家、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7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河南省创新型龙头企业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8家,带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许昌市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应用于城市道路的基层铺设、高纯硅材料及酸洗—酸再生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打造六大绿色链条,强化转型产业支撑
一是健全回收网络,做强再生金属产业链。
主要布局长葛市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470家回收企业,形成“三网一场”回收体系(再生金属线上回收网络、重点企业在全国各地回收网点、经纪人回收网络、交易市场),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400万吨,占全国回收总量的10%,构建了从废旧金属回收、分拣、拆解、熔铸、简单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为一体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年产能300余万吨,节约标煤近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00余万吨。
二是引导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材料产业链。
主要布局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发挥襄城县20亿吨煤炭储量的资源优势,由首山碳材公司牵头打通了3条回收利用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制氢,净化处理提取煤焦油和粗苯,提取氢气合成硅烷,衍生出高纯度硅烷气、半导体硅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30多种绿色化工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煤炭转化率达到100%,显著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效益。
三是健全全过程监管,完善建筑垃圾产业链。
立足中小城市建筑垃圾相对集中的特点,结合许昌实际,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了建筑垃圾“现场收集—现场加工—现场再生”的资源化利用链条,年回收利用建筑垃圾200万吨左右,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100%、97%以上。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建筑垃圾就地再生稳定土成套装备,实现高效率就地处置、就地再生、就地利用。
四是注重综合利用,构建工业固废产业链。
聚焦煤矸石、炉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由大型处置企业直接进厂回收,每年回收利用500万吨左右,综合利用率达到98%。引进法国圣戈班科技材料项目,利用燃煤电厂废弃脱硫石膏,年产4000万平米纸面石膏板和20万吨建筑石膏粉等环保型建筑材料,能节省传统解决方案碳含量的80%。引进德国百菲萨项目,每年可回收处理11万吨电炉除尘灰、提炼4万吨氧化锌,把电炉炼钢产生的除尘灰“吃干榨净”。
五是探索多元模式,健全生活垃圾产业链。
规划建设魏都区静脉产业园,形成从垃圾回收、分拣、拆解到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产业链。建成旺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锦茂水泥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年处理生活垃圾105万吨,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引进德国欧绿保公司建成了日处置100吨餐厨垃圾项目,每年可处理餐厨垃圾3.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00吨。从广西梧州引进的国龙再生塑料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生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食品级再生颗粒等40万吨再生塑料制品。
六是推进绿色转型,打造农业固废产业链。
培育131家秸秆收储企业和一大批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生态板材等生产企业,市场化运作推动秸秆高值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建立农膜回收处置体系,在县(市、区)设立19个农膜回收试点,农膜综合回收率在96%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
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一体推进“无废城市”
一是打造循环型农业,建设“无废乡村”。
许昌市着力推进传统农业绿色转型,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打造“种植、养殖—沼气—有机肥还田”和“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培育世纪香食用菌、远辉农场等一批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业生态示范园,实现了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产与经济效益“双赢”。目前,全市培育和发展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0多家,省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1个,全市认定绿色食品30个,创建期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面积44.5万亩。
二是打造循环型工业,发展“无废经济”。
许昌市紧盯“双碳”目标,出台10个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培育计划,做强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为支撑,以点带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3家企业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体系,2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个、省级绿色工厂44个。
三是打造循环型城市,践行“无废生活”。
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建立智慧环卫运营管理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和机械化清扫方式,实现垃圾精准分类、高效清运,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构建起包含垃圾分类、清扫、收集、转运、后端处置的全产业链条,生活废弃物管理形成“前端收集收运城乡全覆盖”+“末端多源化协同处置”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高效创新并因地制宜地构建了特色大环卫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的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