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饮食需谨慎,谨防异物进入消化道

作者:日期: 2025-07-13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但稍有不慎,“吃”也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除了长期饮食不当引发的慢性病外,消化道异物这一急症也值得警惕。从婴幼儿到老年人,误吞异物的案例屡见不鲜。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消化道异物就诊的患者超过百万例,其中约80%可通过内镜取出,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并发症需手术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定义、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到防治措施,全面解析这一“病从口入”的健康问题。
  • 什么是消化道异物? 消化道异物是指经口误入或有意吞入,并滞留在食管、胃或肠道内的物体。根据性质可分为: 1. 尖锐异物:如鱼刺、牙签、碎骨片,易划伤黏膜甚至引发穿孔; 2. 钝性异物:硬币、纽扣电池、玩具零件,可能引起梗阻; 3. 毒性异物:如含重金属的纽扣电池、强酸强碱物质,可造成化学性损伤; 4. 特殊异物:胃石(如柿子形成的植物性结石)、毛发团等。 临床上,约70%的异物卡顿于食管,尤其是食管入口(第一狭窄处),其余可能进入胃或肠道。
  • 高危人群:谁更容易吞入异物?
1.婴幼儿及儿童:好奇心驱动的“误食。 婴幼儿常因口欲期探索世界,误吞小玩具零件(如乐高积木)、硬币、纽扣电池等。数据显示,1-3岁儿童占所有异物吞入病例的60%以上。其中纽扣电池最危险,其电解液泄漏可能导致食管灼伤甚至瘘管形成。
2. 成年人:饮食不慎是主因。成年人多因进食过快误吞鱼刺、鸡骨,或醉酒后吞入牙签、果核。此外,部分职业人群(如木匠、裁缝)习惯将钉子、针含在口中,也易发生意外。
3. 老年人:咀嚼与吞咽功能下降。 老年人因牙齿缺失、假牙松动,难以充分咀嚼食物,易被大块食团(如肉块、年糕)卡住食管。此外,帕金森病、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吞咽协调障碍,误吸风险更高。
三、异物进入消化道后会发生什么?
异物在消化道内的“旅程”与其形状、大小密切相关: 食管嵌顿:尖锐异物易刺入食管壁,引发胸痛、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能穿透食管导致纵隔感染; 胃内滞留:钝性异物若无法通过幽门(胃出口),可能引起胃溃疡或梗阻; 肠道穿孔:尖锐异物一旦进入小肠,可能刺穿肠壁,引发腹膜炎,危及生命; 自然排出:约20%的小型钝性异物(如直径<2.5cm的硬币)可随粪便排出,但需密切观察。
  • 如何诊断消化道异物?
  1.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显示金属、玻璃等不透光异物,但对鱼刺、塑料敏感性低; CT扫描:精准定位异物位置,评估周围组织损伤,是复杂病例的首选。
  1. 内镜检查 胃镜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可直接观察异物形态及黏膜损伤程度,尤其适用于食管和胃内异物。
  2. 实验室检查 若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需警惕感染并发症。
  • 如何处理消化道异物?
1.自然排出  适用于小型、钝性异物且无症状者。患者需进食高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并每日检查粪便。
 2. 内镜取出  急诊内镜:适用于纽扣电池、尖锐异物或出现梗阻症状者,需在24小时内处理; 软式内镜:配备抓钳、网篮等工具,成功率超90%; 新技术应用:如透明帽辅助法、双通道内镜可提高复杂异物的取出效率。
3. 手术干预 当异物导致穿孔、内镜取出失败或位于肠道远端时,需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  六、并发症不容忽视
1. 黏膜损伤与出血:尖锐异物可直接划伤消化道壁;
 2. 穿孔与感染:食管穿孔可引发纵隔炎,肠道穿孔可导致腹膜炎;
3. 毒性反应:纽扣电池泄漏的碱性液体会腐蚀组织,2小时内即可造成严重损伤;
4. 心理影响:儿童误吞异物后可能产生进食恐惧。
七、预防胜于治疗:不同人群的防范策略
1. 婴幼儿及儿童   将小物件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选择适龄玩具,避免含可拆卸小零件; 教育孩子“东西不能放进嘴里”。
2. 成年人   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分心(如看手机、说话);处理带刺、带骨食物时要格外小心;醉酒后避免食用坚果、果冻等易呛食物。
3. 老年人  定期检查牙齿和假牙贴合度; 将食物切成小块,充分咀嚼;吞咽困难者可咨询医生进行康复训练。
 消化道异物看似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酿成大祸。无论是家长、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提高防范意识,掌握急救知识。记住:细嚼慢咽不仅是礼仪,更是对生命的负责。若怀疑误吞异物,请立即就医,切勿尝试“土方法”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