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赏春正当季,警惕“毒”入口

作者:药学部 刘卓日期: 2025-03-27

阳光明媚,百花争艳,正是一年春好处。然而,外出游玩赏春,沉醉于花香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披着美丽外衣的“陷阱”——一些常见植物可能含有毒素,误食或误触可能导致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这些“毒植物”需警惕:
1.夹竹桃  
植物小传:花色艳丽美观,花期长,植株或高或矮,四季常绿,耐烟尘、二氧化硫,具有抗污染之能,常用作绿篱、道路隔离带。
常见指数:★★★★★
 
毒性:全株有毒,且毒性极强,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命。
- 注意:误食(叶片、花、树皮等)、接触汁液、吸入燃烧烟雾皆可导致中毒。1片叶子即可对儿童致命,宠物(猫、狗)误食也极危险!

2.南天竹
植物小传:四季常绿,植株可达1-2米,常见植株大部分较矮,适应性强、耐寒。春季新生叶片呈嫩绿色或红铜色,圆锥状花穗有淡香,秋冬叶色变红,红果持久,观赏性强。常用于园林绿化、盆景制作等。传统医学中可做药用。
常见指数:★★★★★

毒性:全株含有多种生物碱和氰苷类化合物,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和叶片毒性较强。  
- 注意:园林绿化中常见,叶色及红果持久鲜艳,易吸引儿童和宠物,且植株高度适当,应防止儿童自主摘取。

3.虞美人  
植物小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干细长直立,密布糙毛,花瓣薄如蝉翼,颜色鲜艳,常见红色、粉色、白色或复色,花心常有黑色斑点。为春日里常见的观赏花卉,常被误认为罂粟。
常见指数:★★★★★

毒性:全株有毒,果实毒性最强。误食可能引起中枢神经抑制。  
- 注意:与罂粟外形相似,需严格区分。观赏时避免触碰汁液,尤其需教育儿童勿摘食花朵或果实。切勿与可食用植物混淆(如某些野菜或香料植物)。
 
4. 杜鹃花(部分品种)  
植物小传:别名映山红,常绿或落叶灌木,常见植株不高。叶片革质,椭圆形至披针形。花朵簇生枝顶,漏斗状或钟状,花色丰富,常见有红、粉、白、黄、紫色。
常见指数:★★★

毒性:全株有毒,尤以叶片、花蜜毒性最强。误食会导致头晕、呕吐、呼吸困难。  
- 注意:公园或山野中的杜鹃花不可食用,切勿采摘杜鹃花泡茶、食用或喂食动物。切勿模仿“花蜜品尝”行为。  
 
5. 水仙  
植物小传:鳞茎卵圆形,外被褐色膜质外皮,形似洋葱。叶片翠绿色带状,扁平肉质,从鳞茎顶端丛生。花朵呈伞形,多为白色,中心呈杯状,黄色或橙色,清雅芳香。
常见指数:★★★
 
毒性:全株有毒,鳞茎毒性最强,汁液含大量生物碱。刺激消化道和神经系统。
- 注意:常被误认为“蒜头”或“洋葱”,存放时需明确区分,应置于儿童不易取得之处,避免误食。  
 
6. 曼陀罗  
植物小传: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直立,高0.5-1.5米,分枝多,幼茎常带紫晕。叶片卵形或宽卵形,边缘不规则波状浅裂,叶面粗糙。大型花朵呈喇叭状,白色或淡紫色,夜间开放,散发甜腻香气。果实黑色种子肾形。
常见指数:★★★

毒性:全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强,干枯植株仍含毒素。误食会出现幻觉、抽搐,严重者昏迷。  
- 注意:野外常见,花朵艳丽但危险,切勿触碰或食用。  
 
安全赏春小贴士  
✅ 眼看手勿动:观赏时保持距离,尤其是带孩子出游时,避免采摘或啃咬植物。  
✅ 洗手防过敏:接触不明植物后及时洗手,防止花粉或汁液引发过敏。  
✅ 勿信“民间偏方”:部分野生植物被传为“药材”,但非专业人士难以辨别,切勿自行食用。  
中毒急救措施  
若误食有毒植物,立即采取以下步骤:  
1. 催吐:用手指轻触咽喉部诱发呕吐(昏迷或抽搐者禁用)。  
2. 保留样本:携带残留植物或呕吐物就医,以便医生快速识别毒素。  
3. 及时送医: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  
注:本文所有植物图片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