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傻傻分不清楚?

作者:血管外科 侯睿日期: 2023-06-15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和联系。
 
一、形成原因不一样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后在血管内皮上形成粥样斑块,当附在血管壁上的斑块出现破裂,血小板会立即聚集,并召集其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在破损的血管处凝结成块,形成一个“血块”,把血管彻底堵死。这种堵住动脉血管的“血块”就是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有三大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床常见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各种疾病、外伤、手术等使血管壁受损或血流成分发生改变,使血液处于更容易凝固的状态,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第二、长时间不活动,比如长期卧床、静坐(办公族、乘坐长途交通工具等),导致局部的血流速度缓慢,在静脉中凝成了“血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 临床症状不同
动脉血栓主要影响到组织供血,会产生因供血不足导致的各类症状。典型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会感觉肢体麻木、疼痛、皮肤发凉、苍白,严重者出现足部的坏死。如果血栓堵塞供应头部或者心肌的动脉,就会导致脑梗塞或者心梗发生,出现头痛、胸痛等症状。
静脉的功能主要是引流血液,静脉堵塞会导致组织和器官淤血,出现水肿、胀痛、皮肤温度增高等表现。典型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就会出现下肢的增粗、水肿、疼痛、皮温增高等表现。如果血凝块脱落并转移至肺部,就会形成致死率非常高的肺栓塞(PE)。
 
  • 危险因素不一样
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等。
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近期(≤1个月)创伤或外科手术(特别是骨科和神经系统)、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活动性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妊娠或围产期、正在进行激素治疗、急性感染和(或)风湿性疾病、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卧床休息(>3天)/制动(长时间坐位,如旅行)、年龄≥70岁、肥胖(BMI≥30kg/m2)等。
  • 血栓成分不同,治疗用药不同
动脉的急性血栓,富含血小板,颜色会发白一些,被形象的称为白血栓;静脉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网中的红细胞,含有相对较少的血小板,所以被称为红血栓。
 
恰恰因为血栓成分不同,动、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也有差异;血小板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分,所以要抑制动脉血栓形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为主,抗凝药物和纤维蛋白溶解药为辅。纤维蛋白是静脉血栓的主要成分,抗凝药物(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等),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用药。
无论是静脉内的血栓,还是动脉内的血栓,都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要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动脉血栓要戒烟戒酒、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积极严格控制三高,高危人群要加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预防。预防静脉血栓就是要多活动、多喝水,不能久坐,每一小时要起身活动,或者勾脚尖,转动脚踝,高危人群需要加用口服抗凝药。
 

参考文献:
  1.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6):2861-2888.
  2.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共识专家组.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4):241-244.
  3. 尹琪楠,韩丽珠,边原,等.2021ESC共识文件《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管理》解读[J].医药导报,2022,41(2):143-149.
  4. 王乔宇,武明芬,柳鑫,等.2021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抗凝药物的选用与药学监护指南[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21):2999-3016.
  5.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5):397-407.
  6.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J].临床急诊杂志,2019,20(4):253-262.
 
 
作者:血管外科 侯睿
审核:血管外科 姚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