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首页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心房颤动(房颤)科普:心脏的“不规则舞蹈” 作者:心内科 杨旭光日期: 2025-03-24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房(心脏上部腔室)无规律、快速地颤动(通常超过350次/分钟),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泵血。此时,心室(心脏下部腔室)可能以不规则且过快的节奏跳动,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关键点: 正常心脏跳动由窦房结规律控制,而房颤时电信号混乱,心房失去协调收缩。 房颤可能导致血栓、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二、房颤有哪些症状?房颤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 典型症状: 心慌、心悸(心脏“乱跳”感)。 乏力、气短(心脏泵血效率下降)。 头晕、晕厥(脑供血不足)。 无症状房颤:需通过体检或心电图发现,风险更高。 三、房颤的常见原因与高危人群 直接诱因: 年龄增长(65岁以上风险显著升高)。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 酗酒、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心脏结构改变: 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导致心房扩大。 其他因素: 剧烈运动、感染、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四、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血栓形成: 心房静止区域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能引发脑卒中(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常人的5倍)。 心脏功能下降: 长期房颤导致心房扩大,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降低: 持续心悸、疲劳影响日常活动。 五、如何诊断房颤? 心电图(ECG):确诊房颤的金标准,捕捉不规则f波。 动态心电图(Holter):24-72小时连续监测,捕捉偶发房颤。 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m):评估心房大小、结构及血流情况。 血液检查: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诱因。 六、房颤的治疗策略1. 控制心率 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 非药物:电复律(电击恢复正常心律)。 2. 恢复窦性心律(节律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决奈达隆(需监测副作用)。 导管射频消融:微创手术,通过热能阻断异常电通路,适用于药物无效者。 3. 预防血栓(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出血风险较低)。 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避免饮食中维生素K干扰。 七、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 饮食:限酒(尤其是烈酒)、减少咖啡因,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运动: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房颤。 体重管理:BMI>30者减重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治疗:使用CPAP呼吸机改善夜间缺氧。 重要提示:房颤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凝血功能及心脏结构变化。❌ “房颤无需治疗,忍忍就过去” → 房颤会逐渐恶化,增加中风和心衰风险。❌ “抗凝药会导致大出血,坚决不吃” → NOACs安全性高,医生会根据风险权衡用药。✅ “导管消融能根治房颤” → 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需结合药物长期管理。总结心房颤动是“沉默的健康杀手”,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药物、手术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并降低并发症风险。若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