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卵圆孔未闭(PFO)科普:心脏里的“小漏洞”需要关注吗?

作者:心内科 杨旭光日期: 2024-02-07

一、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天然通道,允许含氧血液从胎盘直接进入胎儿左心房,维持生命发育。​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肺循环建立,卵圆孔通常会在1岁内自然闭合。若3岁后仍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发生率约25%。
关键点​:
  1. 解剖位置​:位于房间隔中部,通常为2-3毫米的“小裂缝”。
  2. 功能意义​:正常闭合前是胎儿存活的关键通道,未闭时可能成为异常血流的“通道”。

二、PFO有哪些症状?多数人无症状!​

大多数PFO患者终身无症状,仅在体检或特定检查中偶然发现。但在某些情况下,PFO可能引发:
  1. 隐源性脑卒中​(无明确病因的中风):
    • PFO可能使静脉血栓绕过肺循环,直接进入脑动脉(反常栓塞),导致中风,占不明原因中风的40%-50%。
  2. 偏头痛​:
    • 部分患者出现反复偏头痛,可能与静脉微栓子或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通过PFO进入脑部有关。
  3. 其他罕见表现​:
    • 低氧血症(如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减压病(潜水员需警惕)。

三、为什么会发生PFO?哪些人需警惕?​

1. 发生原因​:
  1. 胚胎发育异常​:卵圆孔闭合不全。
  2. 遗传因素​:家族性PFO发生率较高。
  3.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房间隔瘤。
2. 高危人群​:
  1. 隐源性卒中患者​(尤其年轻、无动脉硬化者);
  2. 反复偏头痛且常规治疗无效者;
  3. 潜水员或高空作业者​(需警惕减压病)。

四、如何诊断PFO?​

  1. 超声心动图​(金标准):
    •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初步筛查,但敏感性较低。
    •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PFO大小、结构及分流情况。
  2.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TCD)​​:
    • 注射生理盐水微泡,检测静脉→左心房的右向左分流(“微栓子信号”)。
  3. 心腔内超声(ICE)​​:介入手术中实时引导封堵。
 

五、PFO需要治疗吗?分情况讨论!​

1. 无需干预的情况​:
  1. 无症状且无卒中、偏头痛等高风险表现;
  2. PFO直径小(<2毫米)、分流量少。
2. 需积极干预的情况​:
  1. 隐源性卒中复发高风险者​(如合并房间隔瘤、大PFO);
  2. 难治性偏头痛
  3. 职业暴露风险​(如潜水员)。
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抗凝药(利伐沙班),降低血栓风险。
  2. 介入封堵术​:通过导管植入封堵器(如Amplatzer PFO封堵器),闭合缺损。
 

六、PFO封堵术 vs. 药物治疗:如何选择?​

对比项 PFO封堵术 药物治疗
有效性 降低隐源性卒中复发风险约50% 降低卒中风险约50%
适用人群 高风险解剖特征(如房间隔瘤) 低风险或拒绝手术者
创伤性 微创,术后1天可出院 长期服药,需定期监测
费用 较高(封堵器约3-5万元) 低(药物每月数十元)
 

七、术后生活指南与误区澄清

1. 术后注意事项​:
  1.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个月,后改为单药长期维持;
  2. 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封堵器移位)。
2. 常见误区​:
❌ “所有PFO都需要封堵” → 仅高危人群获益明确。
❌ “封堵术后不能坐飞机” → 术后3个月复查正常即可正常出行。
✅ “封堵术可根治偏头痛” → 部分患者改善,但非全部有效。

总结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多数人无需治疗,但对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等高风险人群,介入封堵术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是否干预需结合解剖特征、症状及患者意愿综合评估。若出现不明原因卒中或顽固性偏头痛,建议尽早咨询心内科或神经科医生!